虽然在理财产品信息披露上,整个银行业做的并不好——2014年上半年到期的24748个银行理财产品中,近50%未公布实际收益率;但如果进一步观察可以发现,相对而言,城商行公开比例相对较高。
而一向高大上的外资银行,在理财产品信息披露比例这一环上,“意外地”输给了所有国内银行。想必,这不是一句“涉及客户隐私”就能解释过去的。
为何外资银行最差
据普益财富数据显示,在银行到期理财产品信息披露上,城商行公开比例相对较高,达83.2%。五大“土豪”工农中建交的信披比例紧随其后,为78%。股份制商业银行相对一般,信披率只有75.1%。而表现最差的是外资银行。在2013年到期的1256个理财产品中,已公布实际收益率的仅490个,占比39%。这一比例,仅为中资银行信披率的一半。
在一片哀鸿中,渣打银行算是表现良好,其官网“历史产品表现”一栏即有部分已到期产品的实际收益报告。而花旗银行、汇丰银行和星展银行等官网都未能找到相关产品到期公告。
《消费者报道》记者致电银行客服时,客服先是询问记者是否在该银行开过户,随后婉拒了记者的查询申请,要求记者到银行网点与理财经理面谈。而花旗银行和汇丰银行的理财经理则都告诉记者:只有购买过相关产品的客户才能查询到产品信息,可以登录网银了解,也可以通过客户号或身份证号码查询。汇丰银行的陈姓经理解释称,“我们会定期向客户发送报告,实际收益率不在网上公布,这也是对客户隐私的保护。”
不过,即使是购买了理财产品的客户,也未必能享受到此服务。珠海的徐刚先生在去年年初购买了某外资行发行的一款一年期结构性理财产品,可他对记者表示:“一年都没有收到过任何报告,好在最后到期时理财经理通知我是赚了。”
侵犯隐私?
神秘的信批也对部分潜在投资者造成了困扰。“之前汇丰银行为我推荐了一款预期收益率很高的产品”,广州的投资者王坊告诉记者。在准备买入之际,她意外看到了一则“炮轰汇丰银行理财产品亏本”的微博。王女士上网查了查,“汇丰都没有公布以往的实际收益率,肯定也是有鬼。”最后,虽然理财经理一再解释,但王女士还是选择了放弃。
王女士的担忧并非毫无道理,在理财产品发行策略上,外资银行一向醉心于发行预期收益较高的结构性产品。在相关数据机构统计的产品预期收益率排行榜上,其也一直高居榜首。因此,不少高端客户都抱着“外来的和尚好念经”的想法把自己的资产全权托付给外资银行打理。但银率网分析师殷燕敏认为,通过近些年来媒体曝光、投资者投诉等渠道,可大致判断,结构型理财产品达到最高预期收益率的概率应低于五成。而信披的不透明,更加剧了其中的风险。
外资银行为何没能延续公开透明的好作风,有业内人士猜测可能与大环境有关。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院银行系副教授李宏表示:不管是39号文,还是近期发行的35号文,其都是为了解决银行的理财产品风险问题,不是从金融消费者的保护角度出发。而反观美国,也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过后,才对自身金融监管模式和监管理念进行了反思,从防范商业银行风险向保护金融消费者的方向转变。
对此,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解释说:对于外资银行和中资银行的信批程度还没有做过相关的比较和研究,而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法律环境和经济发展阶段,不能“拿来主义”直接借鉴,但随着未来金融市场整体环境的改善,不管是外资还是中资,都会逐步完善其理财产品的信披制度。